為了彰顯世界設計之都的發展目標,臺北市政府整合既有的城市發展計畫,同時投入新的思維與資源,規劃16項核心計畫,致力於以創新的城市治理方法,針對臺北現今所面臨的四大發展課題,亦即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以及智能生活,邀集熱血設計工作者參與公共政策事務。從2013年開始,臺北市政府陸續推動16項核心計畫,進行城市集體改造運動,引領臺北市邁向宜居城市。
強化國際交流:設計城市展計畫、國外重要會展參展計畫
透過辦理國內外設計展,宣傳「臺北-設計城市」的品牌、創造與國際的連結度,同時展現本市設計實力,更積極宣傳行銷臺北市為具有創新能量的發展城市。
設計城市展計畫:臺北設計城市展於2012年與2013年參觀民眾超過35萬人次。
國外重要會展參展:2012年起前往芬蘭、南非開普敦、荷蘭恩荷芬、英國倫敦、澳洲雪梨參加國際間重要設計展,參觀民眾約13萬人次,並與芬蘭赫爾辛基市共同簽署「友誼城市瞭解備忘錄」,承諾未來兩市將在城市交流、城市治理、文化創意、青年教育等方面深度交流。今年10月將前往日本東京設計師週參展。
鼓勵設計創新力:設計補助計畫
為鼓勵設計工作者投入城市軟硬體的改造、促進設計師參與城市議題的實踐,進而延伸設計在城市中激盪出的效應。邀請各領域設計工作者主動提出具體的城市設計改造方案。
圖表區:2013年24件獲補助的案件。總參與人數:1,756,663人、總參與設計師數:790人、總參與商家數:318家、總參與團體數:52家(包含營利、非營利、社區組織)、總辦理場次:139場以上(包含展覽、工作坊、座談、課程,2014年已有21件獲補助計畫,預計至2016年將會超過千萬人次共同參與。
形塑地方特色魅力:創意街區發展計畫
臺北市正在進行「都市的再生」,不用拆遷改建、不用大興土木,而是以品味、個性、原創性、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作為空間表現的標準,創造出為數眾多的微型世界,成為美感體驗的大觀園。此計畫分別為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及創意街區,主要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凝聚設計師與創意工作者的認同感,並讓市民參與街區中的大小活動,體驗街區的原創能量。
圖表區:臺北街角遇見設計:2013年8-9月,於城東、中山雙連、內湖、文山4個設計街區,共辦理了22場活動,串連了200多個設計單位及店家,設計改造了24面小招牌。同時間建立網路FB粉絲專頁,累積人氣高達7000多人。今年8月也將於民生、西門町、港墘碧湖、景美等四個街區,繼續辦理各項巷弄設計活動如招牌設計改造、店家微改造、街角人地景等,同時串連全臺北各地100場以上的設計相關活動。
創意街區:2013年參與創意街區為:大稻埕街區、天母街區、牯嶺街區、萬華街區,舉辦各項創意活動;此次街區展共完成4份特色地圖繪製、4場開幕亮點、8場live表演、14場工作坊、15場漫步導覽、24場創意講座、20面創意招牌改造,參與者超過4314人次;今年將陸續於牯嶺街、中山雙連、內湖大直舉辦相關系列活動。
鄰里公園即市民最佳的設計遊樂場:二代公園計畫
透過通用設計、工業設計、環保材質再利用和綠能設計、生態設計、植栽設計等跨領域的設計,透過民眾的參與,形塑臺北市的二代公園。「鄰里二代公園計畫」,包括天和、天和一號及中強公園、萬有1號公園等,利用這三個公園的特質,包括生態保育、使用者需求等方向,規劃未來特色公園的發展方向。
圖表區:2013年「綠地新意象與生活體驗設計-公園使用者與管理者需求導入公園更新設計探討」計畫共計辦理23場工作坊,總計60位設計師參與。
設計學習從小開始:設計教育扎根計畫
期望校園教育導入設計思考與設計師參與,漸進改善現今升學導向的教學模式及其缺失;透過舉辦論壇、多元課程講座與研習營、工作坊與教案規劃等一系列設計活動培育設計思考教育種子師資,將設計思考思維向下扎根。同時推動「打造創意設計聚落」計畫,期藉由設計文創人才進駐中小學校,打造帶動學校與社區藝術風氣的文創交流聚落,落實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永續發展,同時形成一種社會互助的機制。
圖表區:閒置教室空間與設計師做媒合,活化再利用,目前共徵集了臺北市15所中小學校、26間餘裕教室、近550坪教室空間作為設計師工作室與展示間。2013年系列計畫(社區大學及高中職現有設施運用計畫、完善設計產業鏈計畫、高中小學創意思維培育計畫),共計辦理35場工作坊,總計1,079位設計師參與。
打造城市友善環境:通用設計推動計畫
我們建立「『城市中的通用設計』發展與推廣機制」,期能促進「通用設計可為多元使用者所服務」以及「人人都有平等權利追求與享受通用設計」的宜居城市理想。2013年透過系列服務設計共創工作坊,以「樂食」與「樂活」為題,徵召設計師與其他關係者,共同產出多組友善設計原型 。2014年著重對社會大眾做到「促進認知與興趣」及專業社群的「實質交流與發展」,規劃「城市生活中的通用設計-亞太區交流推廣嘉年華會」。以更具創意、親和、互動性更強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廣泛的增加對通用設計的理解和興趣,進而提升支持和使用的意願,讓專業人士、投資者與使用者,有提供回饋、經驗、資源與互動分享的平台。
以人為本的步行城市:林蔭大道、天橋、地下道計畫
林蔭大道:建置市民期待中人行步道系統,由市民參與林蔭大道的規劃設計,透過辦理工作坊、專家座談會及說明會等方式,一起檢視計畫.對談.腦力激盪,最後再提出符合人們所需的實際行動方案。透過重新設計,以新生南路三段(長約1公里)、和平西路三段(長約570公尺)以及羅斯福路五、六段(長約2.6公里)作為示範道路。
天橋、地下道計畫:天橋及地下道多數年久老舊,因此存在公共安全及都市景觀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透過全面會勘、設計導入、多元參與,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之改造計畫,期望朝量體輕量化、使用者導向…等設計手法增進市容美觀並維護社區及學校通學路徑安全為目的。
獨特的在地都市更新模式:URS計畫、老房子文化運動
URS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以「再生」為主軸,有別於先破壞再建立的重建模式,URS 將計畫在舊的輪廓中加入新的概念。目前已推行4年,現有7個據點,超過30位設計師進駐。採取創新模式的行動工作,聚集創意人與創意能量,整合在地網絡、誘發創意,激發地區發展與再生,以實體公開空間孕育出永續發展的機制與創意平台。
老房子文化運動:打破過去由政府單位編列預算修復並經營之唯一途徑,透過公部門主導媒合,結合民間資金與創意,保存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協助修繕再利用老房子,作為文化創意團隊創作、展演、營運空間,102年迄今已成功媒合13處標的,將賦予建物全新生命。
都市生活景觀的改造:店家招牌設計師參與計畫與變電箱設計導入
「創意招牌設計媒合機制」:主要鼓勵更多的設計跨域合作,實際體現設計改造與設計師參與並結合街區特色,讓城市、社區景觀更精彩,提升城市魅力,透過設計師的創意和技巧,及店家獨特的想法和觀察,一同創作出屬於店家自己獨特的招牌。
「變電箱設計導入」:臺北市變電箱多達數千餘座,本計畫選擇具人文歷史濃厚之大龍峒商圈做為示範區域進行變電箱設計導入,經由社區居民、地方藝術家及設計師共同參與,透過專業視覺設計進行規劃創作,藉以提升臺北市民參與城市美學,共同改變城市面貌。
圖表區:「臺北市街區招牌改造計畫」從8大街區─ 城東、中山雙連、內湖、文山、牯嶺街、萬華、大稻埕、天母,各選出5-6個店家,共舉辦4場導覽,請來平面設計大師聶永真、知名插畫家王春子、水越設計、天晴設計、珍珠東西手作及出限文創等設計團隊,與店家互動完成24面小招牌。
創造年輕設計師的發展舞台 青年創業辦公室優惠計畫
本計畫引進歐美蔚為一股熱潮之共同工作(Co-working)模式,於內湖科技園區服務大樓2樓完成建置「臺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結合創意、設計、創新、科技等元素,創造跨域交流場域,以設計提升企業創新價值,推動三大策略, 包括:一、完備輔導機制,社群共同參與;二、產業資源引進,聚焦商機促成;三、國際標竿接軌,城市行銷溝通。
圖表區:2013年產發局「臺北市科技產業設計創新計畫」共計辦理8場工作坊,總計217位設計師參與。
公共服務設施智能化:公車候車亭、站牌
結合周圍豐富的人文綠意與智慧科技,聘僱工業設計師從通用設計與服務設計的概念出發,塑將造一條融合生態與智能的前瞻性街道。讓市民可以安全舒適又具便利性的在城市中移動。發展以市民為需求的智能街道創新服務。
公車候車亭暨站牌提升計畫:
倒懸式公車候車亭:因腹地過小無法增設制式候車亭,本案將以實驗性質的方式,增設倒懸式新式候車亭。
公車智慧型站牌:造型採仿生設計「招手」之概念,向司機招手”Say hi”的友善表現,並納入公車服務燈服務,更符使用者之操作需求。
從搖籃到搖籃的綠色宣言:全回收城市計畫
臺北市資源回收再進化,利用堆肥廚餘中之果皮、菜、渣、根等中含有少部分醣類及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若經破碎、研磨、濃縮水解、發酵及蒸餾純化等程序,即可產製生質酒精,生質酒精依其純化程度可供作生質燃料汽油替代品,也可製成化工原料,例如可添加作為PET材料的一部分,成為生質寶特瓶(Bio-PET),也可抽紗做成衣服、環保袋、運動鞋…等生活用品的部分材料。本計畫於內湖焚化廠建置廚餘酒精再利用展示館,為全國第一座公營垃圾焚化廠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期後續進一步將生質酒精多元再利用之創意產品融入臺北市居民生活環境,以達到開發廚餘新價值、創造環保新文化及打造全臺北新體驗。
呈現臺北設計發展能量:設計出版計畫
匯集臺北設計能量,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記錄臺北設計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以及設計導入公共政策計畫相關成果展現,目前已出版發行的相關書籍為: 《臺北設計關鍵字Design Taipei Keywords》、《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專書、《設計臺北》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