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20屆臺北文化獎

第20屆臺北文化獎

  •  
  • 活動名稱 第20屆台北文化獎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105/11/20~105/12/18
  • 活動內容 第二十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於11月20日(日)晚間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今年文化獎的獎勵重點為:「長期致力於文化工作,促進多元文化融合,並積極推動文化共享,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貢獻卓越者。」得主為一心戲劇團創辦人孫榮輝先生,國寶龍舟藝師劉清正以及果陀劇場。孫榮輝先生以紮實的武術功夫獲得高度評價及肯定,其長期致力將歌仔戲傳承給年輕後輩並鼓勵創新,影響層面廣泛;劉清正先生巧手造舟六十年,孕育出逾兩百艘龍舟,更長期協助政府以龍舟餽贈、參與國際賽事促進文化交流,將龍舟文化推向全世界;果陀劇場創團28年,製作七十餘部感動人心的好戲,果陀自演出製作及戲劇教育雙管齊下,大幅拓展觀劇人口,讓臺灣戲劇站上國際舞台。
     
     
     本屆三位得獎者雖屬不同文化領域,卻都透過藝術或創作型塑臺北城市之美,讓臺北文化有不同的風貌與內涵,奠定臺北重要的文化發展。
     獲獎人從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手中接過以「槳」為設計雛型的獎座,象徵一槳在手,因文化豐盈生命的力度,更象徵得獎者在逆流中握槳擢升臺北文化的奉獻精神。柯市長感謝孫榮輝先生、劉清正先生以及果陀劇場,他們為臺北創造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面貌,並期許本屆得獎者能繼續創作與傳承,共譜臺北城市的文化記憶。
     
     
    孫榮輝先生-一心傾注一甲子「武」功,開拓歌仔戲全新格局
     
     孫榮輝先生出身戲班家庭,自幼浸潤於歌仔戲中並萌生濃厚興趣。在父親孫貴嚴格訓練下,練就紮實本領,成為戲曲界的「戲狀元」。年輕時曾加入「中華綜藝團」,代表國家前往香港、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地演出宣慰僑胞;其後亦曾投入電影行列,指導拍攝出《八國聯軍》、《怪拳怪招怪師父》等作品,更曾受楊麗花小姐青睞,擔任其電視替身及武術指導。儘管適逢武打片叱吒影壇的年代,但午夜夢迴時,孫榮輝先生總無法忘懷那曾經孕育自己成長茁壯的根-歌仔戲。
     
     1989年,孫榮輝先生克紹箕裘,成立「一心戲劇團」並擔任團長,在歌仔戲內容與形式上積極創新,接連獲得多項傳統戲曲比賽大獎,深獲評審肯定。一心戲劇團集結老中青三代演員,充分促進文化傳承與新舊交融。孫榮輝先生子女除承繼父親職志,更從題材、表現形式上力求突破,進行跨文化創作如改編馬婁「浮士德」的《狂魂》、及布萊希特「三便士歌劇」的《Mackie踹共沒?》並首度挑戰同性議題的劇目《斷袖》、與文學界合作改編張曼娟老師的《芙蓉歌》和《青絲劍》作品。一心戲劇團屢以「創新」與「時代感」兩大元素開拓傳統藝術的新境界。 孫榮輝先生為歌仔戲奉獻一生,更投入公益活動,積極將戲曲藝術導入校園並致力社區推廣,影響層面既深且廣,獲獎實至名歸。
     
     
    劉清正先生-龍舟工藝巨匠,讓龍舟從三腳渡划向世界
     
     劉清正先生於1942年出生於臺北劍潭三腳渡造船世家,彼時基隆河與淡水河為漁、礦業運輸樞紐,船隻需求甚鉅。劉清正先生自15歲起便跟隨父親造船、修船,並從中觀察細節摸索技術。18歲那年,他親手獨力製作出人生第一艘木船,開啟了他的造船生涯。
     
     臺灣早期龍舟只是在一般船隻船身畫上龍鳳。直到1958年的一張訂單,客戶要求造出有龍首龍尾的龍舟,劉清正先生的父親委託朋友設計龍頭,按圖製作,才出現現代龍舟雛形。承繼父親巧手的他悉心改良船體並精進工藝技巧,將龍頭細節仿刻得栩栩如生,精緻木造龍舟也因此受到國際關注。1986年起,劉清正先生更積極協助政府從事文化推展事務,藉參與賽事或贈送龍舟促進國際交流,其所造的龍舟亦順勢航向美國、澳洲、日本、法國、加拿大、南非等地,堪稱龍舟大使。
     
     2000年起,劉清正先生更創立「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深化地區參與及社區營造,讓沒落的三腳渡再現生機。期間帶領協會舉辦多項龍舟、舢舨舟之教育、研習及體驗營,也參與國外相關活動,將龍舟這個逐漸沒落的傳統技藝以「工藝教學」、「運動休閒」二面向對大眾推廣,龍舟不再只於端午佳節才有人憶起,而是根植於國人的文化記憶裡。2009年,劉清正先生獲選為臺北市文化資產「龍舟技術保存者」,此後除開課傳授製舟技藝,亦關心淡水河、基隆河之水文變遷。阿正師為龍舟奉獻六十餘載,傳播龍舟與親水文化,堪為典範。
     
     
    果陀劇場-一扇開啟世界的窗,以戲劇向國際行銷臺灣
     
     果陀劇場於1988年由現任藝術總監梁志民與執行長林靈玉創立,以獨特創造力融合古典與現代、西方與東方文化,創作出無數經典作品(如《淡水小鎮》、《天使-不夜城》等),展現不同文化脈絡對話的可能性,並製作多齣當代原創戲劇。果陀劇場以「譯介世界經典劇作」、「以現代觀點詮釋中國傳統經典」、「開發優秀當代創作」三方向建構整體創作主軸,至今孕育70餘齣作品。1995年,果陀劇場更開華人大型中文自製音樂劇先河,不僅在臺創下佳績,更將風潮帶進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活躍於華文世界音樂劇舞台。
     
     此後,果陀劇場積極佈局,將多齣劇作引進中國、香港,接連搬演《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淡水小鎮》等臺灣原汁原味戲劇,廣受好評,更在掌聲中促進觀眾對臺灣的文化認同。
     
     近年來,果陀劇場更以「劇場創作平台」運作模式提攜後進。2007年起,果陀劇場以「推薦優秀創作人才、發掘臺灣劇場新活力」為目標,提供新生代優秀編、導、演及設計人才創作空間,其積蓄創作能量。此外,更以戲劇專業回饋社會,導入「活化歷史」專案,於高齡化社會中促進年長者與年輕人的世代交流。至2015年止,果陀劇場在活化歷史專案中培訓出69位專業帶領人,透過戲劇讓上一代的歷史與記憶得以永存人心。果陀劇場在臺灣藝術推廣極困難的環境下扮演重要推手,深遠影響兩岸三地劇場文化,也以戲劇向國際行銷臺灣,成績斐然。
     
     
     2016臺北文化獎得獎理由 辛晚教 教授 評述
     
     今年(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臺北市舉行第二十屆文化獎評選,由社會推薦及自行提報的藝文團體及個人合計45件,經評審委員評選出一心戲劇團孫榮輝先生、龍舟大師劉清正先生以及果陀劇場榮獲今年臺北文化獎,這些獲獎個人及團體,共同被肯定稱許的事蹟為: 一、長年投入,視從事戲劇或工藝為終身事業、志業; 二、均具藝術開創性、拓展性能量; 三、在各該藝術領域上均具有令人稱頌之成果或成就; 四、充實國民精神生活,促進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彰顯臺北藝術具相當貢獻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