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北文化獎今年邁入第24屆,獎勵重點為「長期關注社會設計、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經遴選委員決議,選出4組對臺北文化貢獻卓越、影響深遠的得主,包括30年深耕芭蕾本土化的台北首督芭蕾舞團、致力音樂扎根與推廣的大提琴家張正傑、投身城市改造的傑出建築師龔書章,以及對臺語流行音樂影響深遠的寶島歌王文夏。4組得主分屬不同文化領域,卻長期關注社會設計,或戮力促進文化多元與平權,型塑今日臺北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本局於10月30日於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由柯文哲市長親自頒獎,共計200名貴賓見證得主榮耀。
-
- 活動名稱 第24屆臺北文化獎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109/08/04~109/10/30
- 活動內容 臺北文化獎第24屆得主揭曉-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張正傑、龔書章榮獲殊榮,文夏獲頒特別獎
臺北文化獎今年邁入第24屆,獎勵重點為「長期關注社會設計、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經遴選委員決議,選出4組對臺北文化貢獻卓越、影響深遠的得主,包括30年深耕芭蕾本土化的台北首督芭蕾舞團、致力音樂扎根與推廣的大提琴家張正傑、投身城市改造的傑出建築師龔書章,以及對臺語流行音樂影響深遠的寶島歌王文夏。4組得主分屬不同文化領域,卻長期關注社會設計,或戮力促進文化多元與平權,型塑今日臺北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 臺北營運最久芭蕾舞團 多元詮釋現代芭蕾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自1990年由團長徐進豐創團至今30年,堅持每年舉辦「新作全國巡迴公演」,共發表過80多支作品,累積近千場演出,堪稱目前臺灣唯一以芭蕾舞創作為主、堅持最久的芭蕾舞團。舞團創作以芭蕾為基底及目標,致力融入創新元素及開發不同風格,企圖打破傳統芭蕾生冷印象,使觀眾「看得懂、且覺得好玩」。舞團1999年首次出國演出,即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首席舞評家安娜﹒綺色果芙(Anna Kisselgoff)的讚譽:「來自臺灣的浪漫與傳奇」、「時時充溢臺灣影像」;2008年歐洲舞蹈雜誌《Dance Europe》亦評其為「新的、具創新精神的作品」、「真真正正的『臺灣』芭蕾舞」,更於2009年榮獲第7屆臺新表演藝術首獎。
為了讓芭蕾創作更多元,舞團提供自由的平臺,每年特別邀約成熟舞者或不同領域的編舞家共同編作,不拘泥芭蕾古典的思考模式,為芭蕾創作界注入新活力。其中《高山印象》(2001年)是結合臺灣原住民舞蹈的芭蕾作品,最讓人驚艷。此外,舞團長期進行鄉鎮巡演,甚至遠赴金門等離島,從未停歇。他們也特別選擇觀眾看得懂的作品表演,結合互動問答,拉近舞者、舞作與觀眾的距離。近年更進入校園,創作淺白易懂的芭蕾小品,並現場示範讓孩子體驗跳芭蕾的樂趣。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在臺北深耕30年,團長徐進豐也曾動休團念頭,但為堅持讓臺灣擁有屬於自己特色的芭蕾藝術,舞團在財力短絀下依然堅持初衷,年年推出全新舞碼,融入在地化的元素,讓芭蕾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榮獲臺北文化獎,值得肯定。
張正傑 打破音樂界限 將溫暖樂章帶入每個角落
1961年次的大提琴家張正傑,15歲赴維也納與芬蘭留學,28歲放棄國外教職回國任教,以深厚的藝術涵養及充沛的靈感創意,為臺灣古典音樂界帶來許多創新創舉。針對大眾常感陌生的古典音樂,他擅長用各種創意,以不同角度發想,設計各年齡層都喜歡的方式,於非典型的展演空間,打破民眾聽古典樂只能端坐殿堂的想像。
張正傑讓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號召國內一流音樂家舉辦戶外音樂會,於太魯閣峽谷、武陵農場、墾丁後壁湖畔、金門翟山坑道等舉行,吸引無數樂迷欣賞。音樂廳規定110公分以下孩童不能進入,他就專為孩童舉辦創意無窮的親子音樂會,將樂器擬人化,或結合飲食文化、機器人等要素,讓觀眾在趣味中親近古典樂。他也曾帶著全場觀眾體驗盲人的世界,或舉辦專屬輪椅族樂迷的音樂會,還將音符帶入部落、療養院、癌症病房、啟智學校,甚至進入綠島、高雄大寮等監獄,以古典樂撫慰社會不同角落的聽眾,讓聽音樂更有溫度!
張正傑也珍惜臺灣的傳統文化,曾跨領域邀請國寶級藝術家廖瓊枝、朱陸豪與亦宛然合作演出,將歌仔戲、京戲與布袋戲結合西洋古典音樂,使東西方藝術碰撞出火花,讓下一代更認識臺灣戲曲的美好。在2018年左手意外骨折時,因復健期間僅能用右手拉弓,他的表演就用鼻子輔助按弦,幽默自嘲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鼻子按弦的大提琴家。
張正傑不斷藉由音樂傳遞正面與熱情給所有聽眾,關注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讓音樂表演活潑生動而更能普及大眾,正呼應臺北文化獎今年主題,獲頒文化獎,實屬可貴。
龔書章 合眾以設計之力改變臺北
1962年次的龔書章,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199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設計碩士雙學位回國後,作品屢次獲得國內外建築或室內設計大獎,如「德國 iF 傳達設計大獎」、「日本 JCD 空間設計國際賞」、「遠東建築獎」、「臺灣建築獎」等。龔書章曾任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CSID),常代表臺灣參與「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及「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等國際專業組織。
龔書章長期關注社會設計,2009年時由建築師毅然轉換跑道投入教育工作,並開啟都市規劃與跨域設計之路。初期投入國內外藝文展覽、工作營策劃,為了更深入改變臺北城市樣貌,他更積極參與城市議題,與公部門合作策畫建築、文化等跨界展覽和演講,設計格局擴大至城市整體形象。
在臺北市推動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計畫的進程中,曾受邀擔任顧問,協助臺北市運用設計思維導入公共政策、提倡創意思考價值在於「以人為本」,以使用者經驗進行傳統市街的活化、產業遺址轉型、老舊社區的整建維護等行動,並擔任「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其空間專業貢獻也在臺北市榮獲「2016世界設計之都」時備受推崇。在擔任「2017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計畫主持人時,龔書章運用士林在地的故事,在士林捷運橋墩下策劃設計改造計畫,結合各領域設計師的專長,由點線面的方式共同打造全新的橋墩空間意象,打破空間限制,也翻轉在地居民對空間設計的想像。他認為一座城市的人文歷史與產業應並存,故協助臺北市都更處推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促成了大稻埕及中山南京等創意街區概念,活化老舊街區。
除了透過與公部門合作改變城市樣貌,龔書章也重視空間改造的推廣,並透過民眾參與改變設計與民眾的藩籬。他發起「尼泊爾義築行動」,號召「AHA臺灣義築協會」和交大師生進入偏鄉從事義築;2014年參與交大師生UNICODE團隊的「蘭花屋」計畫,提出以綠化改變臺北頂樓加蓋與鐵皮搭建等頂樓空間,推廣屋頂美學,進而推動屋頂公有化的共享意識。
龔書章具有宏觀視野及跨界合作的豐富經歷,將豐沛而全面的建築、設計能量延伸,從構與築的價值擴及改造臺北的社會運動,喚起城市居民對於環境的意識,引領民眾參與推動城市再生。榮獲臺北文化獎,實至名歸。
文夏 開啟臺語歌曲的輝煌時代,以豐沛創作傳唱不朽經典
寶島歌王文夏對臺北流行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他一生創作不輟,錄製過約1200首臺語歌曲,所作歌曲紅遍1940至1980年代,開啟臺語歌曲的輝煌時代。走過留聲機時代(1910年代),開啟黑膠唱片及臺語電影時代(1950年代),文夏集歌手、詞曲創作人、演員、導演、劇本創作家於一身,歌詞與歌聲反映時代,感動無數臺灣人。
1928年,本名王瑞河的文夏出生於臺南。從小喜愛音樂,初中到日本留學,拜上野音樂學校的宮下常雄為師,學習聲樂及樂器。回到臺灣與高中同窗組成樂團表演,經常受邀到電臺現場演出。後來文夏更以高中所寫之〈飄浪之女〉,發行第一張唱片。1957年,29歲的文夏推出臺灣流行歌壇第一張收錄8首歌的黑膠唱片,大為轟動,可說是臺灣流行歌手的開端。他首創的文夏四姊妹合唱團,儼然成為偶像團體的始祖;西餐廳、廣場、廣播電臺皆是他的歌唱專場,也成了後來演唱會型態的先驅。
文夏又以「愁人」為筆名,或自行創作、或將日本曲調改填臺語歌詞,寫下著名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及〈彼個小姑娘〉等膾炙人口的歌曲。雖因政治因素曾被禁唱30幾年,他的歌曲卻深植人心,撫慰流浪異地的臺灣人思鄉之情。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愛臺灣、愛故鄉的真實情感,作品在臺語歌壇備受推崇,傳唱無數,也啟發無數樂壇創作後輩,並獲頒第二十三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除了樂壇貢獻,文夏於1962年至1972年間主演過11部電影,多為當年賣座的臺語片,甚至首開「隨片登臺」巡迴演出的風氣,奠定「寶島歌王」的地位。文夏的音樂人生,貫串了臺語歌的全盛時期,演唱功力及全方位而大量的創作,對流行歌曲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獲頒臺北文化獎特別獎,難能可貴。
本局於10月30日於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由柯文哲市長親自頒獎,共計200名貴賓見證得主榮耀,感念與表彰四位得主對文化藝術的無私付出、孜孜傳承與深遠影響,期能為臺北種下更多提升文化美學的種子,在不久的未來繁花盛開。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