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電影節首屆於1998年舉辦,其前身為始於1988年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該獎項自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當年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提名並給獎,彰顯獨立、非主流的精神挖掘多元的影像作品。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於台北電影獎增設「百萬首獎」,並在台北電影獎之外舉辦國際電影觀摩,為台灣第一個城市主辦的影展。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
- 活動名稱 2006第8屆台北電影節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95/06/24~95/07/09
- 網站連結 http://www.taipeiff.org.tw
- 活動內容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執行的「台北電影節」,不僅在台灣樹立了獨一無二的影展特色,也是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電影文化活動,光是去年就有多達十萬人次的觀眾參與。
從上屆開始,「台北電影節」增設了「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讓電影節的規模與影響更形壯大。令人驚豔的影片素質,以及入圍導演的蒞臨互動,更風靡了無數影迷。首屆大獎由王童、陳果、羅卓瑤、林正盛、賈樟柯五位成就卓越的華人導演共同選出,由俄羅斯女導演瑪莉娜拉貝絲基納(Marina Razbezhkina)的《等待豐收的季節》(Harvest Time)獲得。今年首獎獎金將由65萬提高到100萬元,評審團特別獎也將有35萬元,預期將會吸引更多優秀作品前來角逐,讓「台北電影節」成為國際新銳的交流重鎮外,影迷更能藉此飽覽各地電影生猛活潑的創意。
除了認識其他國家的電影精粹,「台北電影節」對推廣本地影像創作也不遺餘力。首獎獎金同樣高達100萬元的「台北電影獎」近年培植了許多年輕而有才華的導演(去年得主是《無米樂》的莊益增、顏蘭權)。以「詮釋你眼中的台北」為題的「台北主題獎」更鼓勵了無數民眾,拿起攝影機來創作自己的作品。另外,廣邀各地華人優秀獨立製片共襄盛舉的「全球華人影像精選」單元,不僅增加了本地創作者與世界影壇接軌的機會,也讓台北躍為世界華人影像最重要的展演舞台之一。前年《十七歲的天空》在此打開了它的知名度,去年《最好的時光》亞洲首映、《宅變》國際發表會,也都選在「台北電影節」舉行。
2006年第八屆「台北電影獎」得獎名單如下:
台北電影獎
百萬首獎:一年之初 鄭有傑
最佳劇情片:海巡尖兵 林書宇
最佳紀錄片:醫生 鍾孟宏
最佳實驗片:少了一個美國人 鄒念祖
最佳動畫片:傳染 蘇文聖
評審團特別獎:在中寮相遇 黃淑梅
評審團特別獎:呼吸 何蔚庭
評審團特別獎:綠的海平線 郭亮吟
評審團特別獎:Jake Pollock 包軒鳴
媒體推薦獎:在中寮相遇 黃淑梅
觀眾票選獎:一年之初 鄭有傑
台北主題獎
一獎:蟻城 張英?
二獎:完, 郭子榮
三獎:仿‧同 游智涵
佳作:夢中的愛麗絲 黃飛霖
佳作:4F 牛俊強
佳作:玩伴的玩偶 江金霖
佳作:母親 高士文
佳作:台北‧台北 蔡牧民
觀眾票選獎:母親 高士文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