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電影節首屆於1998年舉辦,其前身為始於1988年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該獎項自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當年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提名並給獎,彰顯獨立、非主流的精神挖掘多元的影像作品。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於台北電影獎增設「百萬首獎」,並在台北電影獎之外舉辦國際電影觀摩,為台灣第一個城市主辦的影展。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
- 活動名稱 2017第19屆台北電影節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107/06/28~107/07/14
- 網站連結 http://www.taipeiff.org.tw
- 活動內容 「2017第十九屆台北電影節」規劃於106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盛大登場,秉持勇敢嘗試,鼓勵新銳創意,不斷注入活力,並且與觀眾連結的精神,在影展單元規劃上,展現大膽突破。延續導演作者、文化地域的脈絡,規劃出新的分類。內容包含開閉幕片、特別放映、觀摩單元與專題策畫,以及2大競賽: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今年台北電影節有來自55個國家地區的164部影片、共計放映255場次。
【開閉幕片】
本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是黃信堯導演由2014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的《大佛》延伸而來的首部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其獨特的黑色幽默與台灣生命力,風格獨具的影像揮灑,懸疑荒誕的情節鋪陳,堪稱今年台灣電影期待指數最高的作品!
閉幕片《曼菲》,由曾以《練習曲》、《如歌的行板》在台北電影獎大放異彩的陳懷恩執導,歷時三年製作,內容以已故舞蹈家羅曼菲的創作為軸線,透過訪談與影像資料呈現這位知名舞者、編舞家與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生命樣貌。
【觀摩單元】
◎未來之光
在競賽之外,觀摩單元囊括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新導演作品,帶觀眾接近較為陌生的國度,鏡頭伸入不丹、古巴、肯亞、阿富汗。無論是描繪成長的初痛與掙扎、浮世男女的孤寂和反映社會,或嘗試突破既有電影類型,新銳導演紛紛展現生猛、大膽的創作能量。
◎未來之光:東南亞新勢力
東南亞導演在不完備的製作條件下,仍迸發充沛的創作活力。回顧印尼歷史、虛構新加坡未來,不諱言越南與菲律賓的社會黑暗面,觸及馬來西亞底層。以柬埔寨為創作基地的團隊Anti-Archive,從身處不同階層的新世代觀點,反思開發中城市的快速流變。跳脫奇觀視角,為影像創作注入來自東南亞的新勢力。
◎亞洲稜鏡
扣緊區域間的影像脈動,同時展現電影反映的社會性思考。當過去或現下皆如神話,奇幻傳說成為真實的載體。入選作品以獨特類型、獨門觀點重新詮釋歷史經驗,或從女性視角出發,情感真摯的描繪成長與性別角色的時代變動,折射出多彩而立體的亞洲面向。
◎亞洲稜鏡:香港進行式
時逢香港政權移交20年,隨著政治、社會的改變,也掀起電影產製的劇烈變動。以1997年《香港製造》為本,透過純粹的香港觀點回應自身。近未來寓言展現不安思緒、再返運動現場或重新疏理歷史,亦有真摯溫暖的生活樣貌、吉光片羽。無論認同、緬懷,皆透出對香港文化的執著。
◎作者視角
電影的創作,是創作者對另個世界的創造和心靈探索,引領人們進入另類烏托邦。《拾遺:他的風景》重訪已故友人的經歷,《失落樂園》、《鳥人秘境》、《神秘獵殺》以自然為景,創建獨特的神話。《費莉絲蒂》展現女性韌度,《當光影不再》化電影為鬼魅,《光》則從即將失明的攝影師「視角」探索心靈。
◎感官嘉年華
每一影格都蘊藏豐沛情感,上一刻迂迴下一秒就迸發,隨著影像的節奏領略世界風采,笑鬧歡愉、浪漫細緻、慷慨激昂,有點叛逆又有太多的不一樣,踏入影癡殿堂前的華麗大廳,嘉年華式廣納影像敘事的百種可能,以及上演千遍也不厭倦的精彩故事。
◎經典重現
數位科技使膠卷影像不滅,修復工藝更賦予經典作品新生。跨性別的異色步伐踏出影像革命、引領鉅作飛向宇宙科幻探險,真假難辨但永流傳的人間物語。週年紀念、創世先鋒,每一次重溫都宛如初戀。
【專題策劃】
◎焦點影人:尤里.安卡拉尼
義大利導演尤里.安卡拉尼跨越紀實電影和錄像藝術,作品多次獲得威尼斯影展、鹿特丹影展肯定,最新長片作品甫獲得瑞士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手術刀般精準工整的鏡頭語言,探索人類非一般的日常狀態,將帶給台灣觀眾不同於以往的震撼影像。
◎聽見電影的心跳:林強
精選七部林強配樂電影,包括侯孝賢、賈樟柯兩位導演的作品,林強20年來的創作脈絡。此外,台北電影節首度舉辦「電影正發生」,破天荒邀請林強從無到有的為詹京霖導演新拍攝的短片配樂,6月22日至25日連續四天開放影迷參觀,與林強一同思考,面對創作當下面臨的挑戰,探索創作最神秘且無法言喻的狀態。
◎電影學校探索:La Fémis 30週年
關注新導演、掌握電影創作脈動之餘,台北電影節也將焦點擴及電影教育。創校30週年的法國高等國家影像與聲音職業學院(La Fémis)為孕育當今無數導演的搖籃之一。《電影夢的開始》從艱苦的報考過程,觀察電影學校尋找下一個創作者的核心理念。短片選集則包含知名導演求學階段的電影習作,與近年新生的作品。
【競賽】
競賽部分則辦理「台北電影獎」及「國際新導演競賽」等2大獎項, 以鼓勵國內優秀電影作品及國際出色的新銳導演電影。
已成為近年電影界最引人注目的指標性獎項「台北電影獎」,分為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動畫片4個類別,各類別選出至多10部的入選影片。每部入選作品都可角逐演員類與技術類等各獎項,亦具備角逐百萬首獎的資格,這也是台灣影壇金額最高的獎項。
「國際新導演競賽」為臺灣唯一新銳導演長片國際競賽,凡執導第一、二部長片的各國導演,皆可報名。今年入選的12部影片橫跨歐亞,觸角擴及非洲,呈現世界電影新銳人才輩出的實力,包括來自台灣、中國、巴西、比利時、以色列、西班牙、南非、美國、新加坡和羅馬尼亞的12部影片,將共同角逐3個獎項。
2017年第十九屆台北電影獎 得獎名單
百萬首獎 Grand Prize
《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 +
最佳劇情長片 Best Narrative Feature
《大佛普拉斯》 The Great Buddha +
導演黃信堯拍攝紀錄片十餘年,在首部劇情長片裡帶入他紀錄片慣用的風格,充滿自信和詼諧地處理自己土地上的故事與情感,關注非都市的、偏鄉的題材,手法成熟,帶給觀眾獨特的審美體驗。
最佳紀錄片 Best Documentary
《日常對話》 Small Talk
影片所記錄的母女關係力量十分震撼,將人性最困難、最痛苦的部分勇敢地呈現,顯露出三代女性之間的情感關係,母女之間和解的意圖令人動容。
最佳短片 Best Short Film
《鹹水雞的滋味》 True Emotion Behind the Wall
面對有限的資源以及許多侷限、在困難的環境裡拍攝,影片卻能展現出精彩的場面調度。
最佳動畫片 Best Animation
《關於他的故事》 Stories About Him
巧妙地運用複合的媒材拼湊阿公的身世,連結到台灣歷史,切入角度獨特,從個人帶出國族的命運,探討歷史的虛構與真實。
最佳導演獎 Best Director
《野潮》Wild Tides
呂柏勳 LU Po-shun
導演建構出相當真實的環境給演員去發揮,在極短的篇幅中,很節制地述說偏鄉人物的孤獨。導演的美學風格、對題材的關照,呈現出扎根於土地的生命力。
最佳編劇獎 Best Screenplay
《強尼.凱克》Missing Johnny
黃熙 HUANG Xi
劇本既自由又嚴謹,在生活細節的積累中,創造戲劇性。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深刻描繪人物美麗和悲傷的命運交錯。
最佳男主角獎 Best Actor
《白蟻-慾望謎網》White Ant
吳慷仁 WU Kang-jen
以不誇張的演出風格,掌握角色的特質,細緻且獨立,情緒掌握精準,呈現立體且豐富的內在世界。
最佳女主角獎 Best Actress
《川流之島》The Island That All Flow By
尹馨 YIN Shin
角色的詮釋與節奏掌握相當平衡,對人物的塑造層次豐富,細緻呈現出角色的生命力與真實感。
最佳男配角獎 Best Supporting Actor
《強尼.凱克》Missing Johnny
黃遠HUANG Yuan
黃遠完全掌握少就是多,含蓄就是飽滿的表演方法,讓自閉男孩的角色,緊緊抓住觀眾的同情與同理心,成功地使電影人物變成我們身邊的朋友。
最佳女配角獎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順雲》Cloudy劉引商LIU Yin-shan
她將角色特殊的病理狀況恰到好處地演出,細膩地呈現了一般人很少看見的心理狀態,演員與劇本的互相帶領,表現出精彩的細節。
最佳新演員獎 Best New Talent
《強尼.凱克》Missing Johnny
瑞瑪 席丹Rima Zeidan
恰如其分的生活化表演,堆砌起角色的血肉與靈魂,對現代都市困境中年輕人生存狀態,用充滿說服力的細節捕捉與戲劇還原,表現出一個優秀演員對角色的細膩、生動、準確的演繹。
最佳攝影獎 Award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Cinematography)
《強尼.凱克》Missing Johnny
姚宏易YAO Hung-i
本片的故事情感是從攝影出來的,攝影幫助這電影達到某種氛圍,他呼應整個都市錯綜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關係,賦予了文本之外故事的生命。
最佳剪輯獎 Award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Editing)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
賴秀雄LAI Hsiu-hsiung
剪輯使本片行雲流水,自然流暢,故事和人物隨著剪輯的節奏緩緩自然的流露。
最佳配樂獎 Award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Music)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
林生祥 LIN Sheng-xiang
本片的配樂融合了豐富的音樂元素與本土記憶,音樂在精巧設計的介入下,與旁白和視覺語言形成饒富趣味的聯繫,是美學與意識上皆飽滿的生動作品。
最佳美術設計獎 Award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Art Design)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
趙思豪 CHAO Shih-hao
大佛普拉斯的美術設計以極其細膩、與風格化的手法,貼切地建構出故事中帶點諷刺與誇張的時空情境,呈現角色的生活細節,對整體影像場景的塑造具有特殊的審美興味。
媒體推薦獎 Press Award
《再見瓦城》 The Road to Mandalay
刻鑿泰緬異鄉人在困苦窘境的人性掙扎,導演在有限資源仍呈現高水準電影美學。尤其柯震東展現脫胎換骨演技爆發力,更該受台灣影壇珍惜,藉此獎再次肯定該片藝術成就。
觀眾票選獎 Audience Choice Award
《徐自強的練習題》 Condemned Practice Mode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Yang Shih-chi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詹宏志 JAN Hung-tze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