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電影節首屆於1998年舉辦,其前身為始於1988年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該獎項自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當年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提名並給獎,彰顯獨立、非主流的精神挖掘多元的影像作品。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於台北電影獎增設「百萬首獎」,並在台北電影獎之外舉辦國際電影觀摩,為台灣第一個城市主辦的影展。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
- 活動名稱 2020第22屆台北電影節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109/06/25~109/07/11
- 網站連結 台北電影節
- 活動內容 第二十二屆的台北電影節,我們將加強與觀眾的溝通及與台灣影人的連結,並為創造一個開啟觀眾視野、協助台灣影人、連結台灣產業的影展平台,戮力以赴。
影展節目規劃方面,除將持續往年規劃的各式影片單元與活動,引進更多豐富與多元面貌的影視作品,讓觀眾耳目一新外,更將持續擴大與深化和觀眾的溝通,讓台北市的觀眾可以透過台北電影節此一平台,理解影像創作者,以及他們透過影像作品所欲傳達的訊息和觀點,為促進社會的多元與包容,盡一己之力。
台北電影獎公布個人獎項入圍名單,為在電影技術與藝術環節不斷投入與創新的幕後工作人員及演員,給予精神與實質上的鼓勵,強化台北電影節與台灣影人的緊密連結。身為台灣電影主場的台北電影節,這是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榮譽。
◎開閉幕片
今年台北電影節由柯貞年的首部劇情長片《無聲》世界首映揭幕。影片由公視及導演瞿友寧監製,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失聰少年發現校車最後一排的「遊戲」,讓融入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瞬間成為恐懼,眼見心儀的女孩在遊戲中遍體鱗傷,少年也猶豫著是否該揭開遊戲的殘忍真相,抑或加入遊戲的行列?影片卡司集結新生代演員陳姸霏與劉子銓、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劉冠廷、金馬影后楊貴媚、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張嘉年(太保)等,共同演繹聾人世界中聲嘶力竭,但世界卻依舊無聲的殘忍真實,是2020年最驚艷且震撼人心的影片。
以電視劇《天黑請閉眼》備受關注的柯貞年,學生時代以《無名馬》入圍第48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作品《溺境》也入圍第17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無聲》是她籌備2年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她表示:「在今年這種特別時刻,可以帶著自己第一部長片在台北電影節世界首映,感覺既榮幸又很魔幻。這是一個關於聾人的故事,也是一個不管面對多少殘酷,仍想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整個創作過程充滿了艱辛挑戰,希望觀眾可以來一起感受、理解他們。」
閉幕片《日子》是蔡明亮導演的第11部劇情長片,是他繼2005年《天邊一朵雲》之後,睽違15年再度角逐柏林影展主競賽並獲泰迪熊評審團獎。本片也一舉入圍了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與最佳男主角獎等三項大獎。電影延續蔡明亮一貫的主題關注與美學,全片以沒有對白,46顆長鏡頭的影像言語,將鏡頭對準班底李康生,以及新的合作夥伴亞儂.弘尚希,捕捉兩個陌生身體的偶然相遇,呈現日常生活中平淡而重複的日子,大膽而細膩,是充滿高度凝聚力的作品。
談起《日子》,蔡明亮回溯剛做完《洞》之後,他希望法國製片替他找一些錢,承諾「給我時間,當然,還有小康,我就交給你一部電影。」卻沒人理,總是反問:「你想拍什麽?給我一個故事、一個計畫、一個劇本,我才能幫你找錢。」當蔡導回說沒有,這些人就走開了。至今20年過去,蔡明亮表示:「我完成了《日子》,沒有故事,很少的資金,很小的團隊,仍舊是小康,加一位寮國的亞儂,拍了四年。我感到驕傲,這就是我追求的創作狀態,我的電影更自由了。」他也感謝公視投入合製和法國ARTE的後期支援。
◎ 未來之光
延續台北電影節對世界新銳導演的關注,每年都會規劃的「未來之光」單元囊括新導演對不同議題的關注,影片裡充滿多樣性的敘事及具突破性的美學形式。讓觀眾看見在「國際新導演競賽」之外,影展持續挖掘具獨特影像敘事能力,有潛力之新導演作品。
◎ 亞洲稜鏡
以台北電影節作為東北亞、東南亞與中港澳的連接樞紐之姿,聚焦當年不可錯過的優秀作品,這些導演們平實動人地述說社會互助的初心,扣緊區域間的影像脈動,展現電影的文化蘊含,折射出多彩而立體的亞洲面相,帶領觀眾看見亞洲各地的多元風情。
◎ 明日・台灣
「明日‧台灣」嘗試梳理台灣電影的兩種方式──橫向鋪排年度台灣電影的樣貌、縱向將眼光看往近未來;並在既成的影像作品中,回頭揣摩創作者的軌跡與經驗,向前掌握台灣電影的可能。 無論是劇情長片、紀錄片或短片,「明日‧台灣」致力於尋找新的(refreshing)、獨特的,或源自當代經驗與觀察的台灣影像。此間,尤以短片更能看出百家爭鳴的豐沛能量。短片在題材方面,家庭關係、多元性/別仍是多數創作者關注的重點;更不乏銳利的批判觀點,以作品回應社會議題。體裁方面,以類型電影為原則的作品不在少數,相較於去年,更顯上漲之趨勢。
長片《哈囉少女》為新銳導演王威翔的首不劇情長片,《買房子賣房子》、《開水喇嘛》則都是關照世界的紀錄片作品。由公共電視出品之「新創紀實短片」系列嘗試以紀實為本,但更有意識地尋找突破傳統紀錄片定義上或創作方法的限制。「台灣短SHOW I」的五部作品共享真摯、濃厚的情感與性格。「台灣短SHOW II」的五部作品則展現了導演高度的作者性格,鋒利而觀點獨到。
◎ 當代精選
台北電影節作為市民影展,每年集結世界各大影展亮點作品,囊括坎城、柏林、威尼斯、釜山、盧卡諾、東京影展等話題作品,所選節目皆為一時之選,這些作品展現出情感豐沛、五味雜陳的人生顯影。
◎ 作者視角
電影是創作者對現實社會思索觀察後的改造,「作者視角」聚焦影壇大師新作與作者式的獨創作品,這些創作者關注社會、剖析人性,持續提出或入世或神性的叩問。
◎ 感官嘉年華
回望歷史之宏觀,緊握當下之感嘆。愛情的試煉,性別的探索,一次迷路一次道別。或許豐沛激昂,或許內斂深刻。
◎ 異境真實
「異境真實」單元集結多部非傳統敘事紀錄影片,雜揉劇情與紀實之影像作品,刷新觀眾對一般紀錄片的想像。
◎ 焦點影人:大林宣彥(OBAYASHI Nobuhiko)
焦點影人大林宣彥為自六零年代日本實驗電影運動的先鋒,橫跨半個世紀已是當待日本電影大師。本次特別選映大林宣彥早期「青春電影」,並放映16mm拷貝,追蹤大師足跡。以及早起奠定世界知名度與實力的代表作《鬼怪屋》、《轉校生》、《穿越時空的少女》,結合最新作也是遺作的《大林宣彥:電影藏寶盒》。本次焦點導演專題也是台灣首次以完整系列、專題介紹這位重磅級影人。
◎ 經典重現
六部修復作品重返美學經典、震撼視覺、愉快饗宴以及跨時代革新成就,包括導演蔡明亮的《不散(4K修復版)》,苦情台語片經典《台北發的早車》和導演白景瑞《台北之晨(林強全新配樂版)》、還有以《2001太空漫遊》、《鬼店》和《發條橘子》等片廣為人知的史丹利庫柏力克為後世的戰爭電影寫下決定性指標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丹尼斯霍柏在首部作品《逍遙騎士》一舉成名後的第二部作品《突如其藍》(Out of the Blue),以及匈牙利名導伊斯特凡沙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的《千面惡魔》(Mephisto)。
◎ 電影正發生:聲音設計
「電影正發生:聲音設計」單元除了線上展覽、在聲響實驗室的現場創作之外,以客座策展的角度,邀請國內八位知名電影聲音工作者,親自挑選在聲音設計特別突出的影片,觀眾可於硬體設備完善的戲院中聆聽、觀賞,並透過映後座談的方式解析大師們的聲音設計思維。影片的選擇,不論是國內外出品、獨立製作/好萊塢鉅片,各種形式的都有納入。希望能在戲院這個場域,讓參與者能夠對電影聲音設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
◎ VR全浸界:
台北電影節期望提供影迷多重視角的觀影體驗,接軌當代影像敘事的新科技,今年影展將於中山堂二樓建構VR影廳,精選11部國內外的互動式與VR360作品,包括三部台灣原創作品,共同組成超豪華片單,觀眾不但能身歷其境,亦能與影片產生互動。此外更特別邀請導演陳芯宜與編舞家周書毅共同打造結合VR與現場舞蹈的《留給未來的殘影》2020台北電影節特別展演版,為影迷創造虛實交錯的全新感官刺激。
【競賽】
◎ 國際新導演競賽
台灣唯一針對國際新銳導演徵件的長片競賽「國際新導演競賽」,是台北電影節從亞洲影展的角度,對國際的電影美學形式和議題提出專屬於台灣的觀點。從本屆412部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的12部入選作品中,有2部世界首映、4部亞洲首映、以及6部台灣首映,將共同競逐獎金新台幣60萬元的「最佳影片」、獎金新台幣30萬元的「評審團特別獎」。此外,並設立由觀眾投票選出的「觀眾票選獎」及再次與「台灣影評人協會」合作的「台灣影評人協會推薦獎」,期望能展現與評審團不同的觀點。
◎ 台北電影獎
台北電影獎是唯一針對台灣電影所設立的競賽平台,每年以國片最高獎金「百萬首獎」號召,鼓勵台灣優秀電影創作者,藉由競賽的舉辦增加台灣影片在國內外能見度,自2019年起從影展入選制改為個人單項入圍制。本屆台北電影獎共有331部作品報名,包括劇情長片51部、紀錄片49部、短片187部、動畫片44部。今年在歷經複選評審將近11小時激烈討論,最後選出共計29部作品入圍(劇情長片12部、紀錄片5部、短片7部、動畫片5部)。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