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0第12屆台北電影節

  • 台北電影節首屆於1998年舉辦,其前身為始於1988年的「中時晚報電影獎」,該獎項自1994年起更名為「台北電影獎」,當年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提名並給獎,彰顯獨立、非主流的精神挖掘多元的影像作品。自1998年起,臺北市政府加入主辦行列,於台北電影獎增設「百萬首獎」,並在台北電影獎之外舉辦國際電影觀摩,為台灣第一個城市主辦的影展。台北電影節自2007年成為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常設單位。每年於夏季舉辦,在競賽及觀摩影展外,並常舉辦電影相關活動,增加市民參與。

  •  
  • 活動名稱 2010第12屆台北電影節
  •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活動時間 99/06/25~99/07/15
  • 網站連結 http://www.taipeiff.org.tw
  • 活動內容 台北電影節自1998年創辦以來,經過多年的耕耘,已成為臺灣電影界年度盛事,在國際上也累積一定的口碑,並建立臺灣電影與國外影展互動的平台,促進國內外各大影展相互交流的氣象,讓國片有更多展現的機會。

    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將於6月25日至7月15日盛大舉行,放映地點為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及臺北市首輪戲院二至三廳。承接過去十一屆累積的成績,並將創造佳績,呈現數位臺灣,驚艷臺北的新貌。

    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將以金磚四國之一的里約熱內盧為主題城市,讓臺灣觀眾深入認識巴西的電影與藝術文化,透過電影大城里約熱內盧,為影迷呈現最精粹的巴西電影風貌。

    而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建立國內外青年導演交流的橋梁,除了向來臺參賽的導演介紹臺北市電影協拍優惠計畫,吸引導演們日後來臺北拍片,也提供觀眾遇見未來國際名導的寶貴機會。

    台北電影獎競賽多年來持續以鼓勵臺灣的影像工作者為目標,同時培植許多臺灣優秀創作人才。藉著電影映演和周邊相關活動,行銷臺灣電影,積極向國際引薦臺灣年度新片。

    台北主題獎將舉辦《口袋電影隨我拍》數位短片競賽,提供市民以影像紀錄生活與社區文化特色,市民用手機或是HDDV拍下溫馨、趣味數位短片,從多樣的角度發現臺北不一樣的美。今年首次策劃青少年電影單元,吸引年輕族群,培養未來觀眾;其二,以三零年代崛起的世紀名伶阮玲玉、田中絹代為節目單元之一,搭配交響樂團結合中國電影,向百年名伶致敬;以及舉辦立體3D電影觀摩展、國際論壇、數位工作坊,讓臺灣的優勢科技實力與電影人交流迸發出火花,增強臺灣電影的競爭軟實力。


    2010年第12屆「台北電影獎」得獎名單如下:

    台北電影獎

    百萬首獎:《乘著光影旅行》姜秀瓊、關本良
    最佳劇情長片:《第四張畫》鍾孟宏
    最佳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姜秀瓊、關本良
    最佳短片:《爸爸不在家》陳博彥
    最佳動畫:《簡單作業》吳德淳
    最佳導演獎:《眼淚》鄭文堂
    最佳編劇獎:《父後七日》劉梓潔
    最佳男演員獎:《第四張畫》畢曉海
    最佳女演員獎:《聽說》陳意涵
    最佳男配角獎:《老徐的完結篇》蔡振南
    最佳女配角獎:《父後七日》張詩盈
    最佳新演員獎:《一頁台北》郭采潔
    最佳剪輯:《乘著光影旅行》關本良、許紘源
    最佳攝影:《臉》廖本榕
    最佳音樂:《第36個故事》雷光夏、侯志堅
    最佳美術設計:《艋舺》黃美清、陳柏任
    電影產業獎-劇情長片:《台北星期天》何蔚庭
    電影產業獎-短片:《狙擊手》程偉豪
    媒體推薦獎:《簡單作業》吳德淳
    終身成就獎:葛香亭
    終身成就獎:文英
    觀眾票選獎:《第36個故事》蕭雅全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

    最佳影片:《足球開戰》休卡阿敏‧科基
    評審團特別獎:《沒有男人,女人更美》詩琳‧娜夏特
    特別推薦:《BOY》塔伊加‧維迪提
    特別推薦:《台北星期天》何蔚庭
    觀眾票選獎:《第四張畫》鍾孟宏

    台北主題獎

    第一名:《台北解構學》陳建軒
    第二名:《盲》張辰漁
    第三名:《台北部落留言》林筱倩
  •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