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帶你回到1949 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 發布日期:108-11-16
策展人楊儒賓教授為開幕貴賓進行導覽 臺北市中山堂:https://www.zsh.gov.taipei/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http://www.hosfoundation.com/exhibition/ 展覽主題講座一覽表: 參觀資訊: 展期:108年11月6日至108年12月29日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二樓展覽室及迴廊(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電 話:(02)2381-3137服務台155-156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日9:30─17:00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六樓創時講堂: 地 址: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 電 話:(02)2393-9899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六10:00─17:00(12/7暫不開放)
您曾想過若沒有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中華民國將成為歷史遺忘的名詞嗎?今年適逢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展覽首次公開1949年代自重要人物至市井小民的信札,是少數聚焦於「1949事件」的展覽,展覽共計展出珍貴展品80餘件。由中山堂、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合辦,並於中山堂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展出,展期自108年11月6日至12月29日止。
本展覽於中山堂以人物及事件為經緯,展出人物包括總統(蔣介石、蔣經國、嚴家淦)、將軍(邱清泉、余漢謀等)、高僧(太虛、聖嚴、曉雲等)、政界人士(吳國楨、李萬居、雷震、陳誠等)、文人與書畫家(張深切、洪炎秋、章士釗、于右任、馬壽華等),揭開戰時最真實的一面。看昔時來臺的各界菁英在臺灣薈萃交流,播種民主政治、經濟自由、文化及宗教等思想逐漸茁壯成長,奠定臺灣長期穩定的基礎及發展。
展覽規劃四大主題,含「湖海流離」、「永恆盛事」、「經世濟民」及「同體大悲」,探討戰事前後諸多歷史背景及人物思想作為,以及戰爭、政治、經濟及宗教等面向,重要展品包括蔣介石致湯恩伯的親筆手札、佛教界高僧對於奉迎玄奘舍利子來臺事宜的反覆討論、太虛大師的墨寶,和文學書家的漢字藝術等,都是現代文化史上重要的史料。如今這些斷簡殘篇透過展覽再度曝光,拼湊出一個關鍵年代的風貌。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參與,基金會創立於1995年,致力於推廣書法藝術,透過珍貴收藏品舉辦講座、展覽,並從事研究與出版。本次基金會之創時講堂展出作品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題贈北平師大外文書乙冊、張其昀與陶百川的信札、傅斯年、羅家倫、蔣夢麟作品、胡適新詩、梁實秋寫給陳紀瀅的信札、俞大猷信札,還有多件于右任的書法作品。揭示了渡台士人在文學、藝術上的高度水平,並向多位教育家奉獻一生的行誼致敬。現場並播放「回到1949 時代光影」訪談影片,由楊儒賓教授、沈冬教授、劉維開教授及劉兆玄董事長現身說法,分別暢談展覽蒐藏、音樂藝術、中山堂歷史及政治事件等,揭開過去曾經發生過的軼事與趣談。
此外,展覽期間週末將連續舉辦7場主題講座,邀集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以及文史哲與藝術界的翹楚,如何乏筆、楊儒賓、楊照、李蕭錕、何國慶、陳芳明、孫大川、張小虹、梅家玲、楊佳嫻、林易澄、江宜樺等12位學者專家(人名依講座舉辦時間排序),針對思想、政治、生命史及文化藝術等議題進行精闢對談。
12月7日將於2樓堡壘廳前舉辦文物捐贈儀式,並自上午10點至下午4時於2樓光復廳前側開辦「回到1949」臨時郵局,提供展覽相關的明信片、郵戳、局贈封等,歡迎民眾前來蒐藏郵戳及首日封。本次展覽閉幕後,與1949事件相關的手札與文書共計千餘件,將由楊儒賓教授全數捐贈給國立清華大學永久典藏。
本次展覽既有美學的意義,更有追思與借鑒之意涵。今天繁榮穩定的臺灣與1949年的契機及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透過展覽讓我們以書信回到1949的年代,並藉此向前輩表達致敬及感謝,感謝他們以思想及行動滋養臺灣這塊土壤,更為1949時代精神大放異彩。
詳細活動內容請至官網查詢:
日期/時間 主題 講者 地點 11月16日(六)
14:00--16:00轉化的新生:
中華民國的意義何乏筆
楊儒賓中山堂
3樓臺北書院 11月23日(六)
14:00--16:00不朽盛事:
民主政治的反思楊 照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6樓創時講堂 11月30日(六)
14:00--16:00書者,如也:
七十年台灣書壇的文化意義李蕭錕
何國慶 12月7日(六)
14:00--16:00戰火中的鮮花:
個人生命史的關照陳芳明
孫大川中山堂
3樓臺北書院 12月14日(六)
14:00--16:00我身,我感:
悲情之後的台灣文化現場張小虹
梅家玲 12月21日(六)
14:00--16:00回首西陲勢渺茫:
為什麼有1949書寫楊佳嫻
林易澄 12月28日(六)
14:00--16:00制度之爭:
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江宜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