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空間與記憶 串聯你我的生命 【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特展】
- 發布日期:109-12-04
《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特展》主視覺牆 二二八事件消失的受難者群像 詹喬鈞作品《自由門》 米奇鹿作品《馬場町沒有馬》 蔡坤霖作品《銘刻史記》 田倧源作品《GOING UP》 開幕儀式出席貴賓合照
本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自12月4日起推出「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展」,展出版畫、雕塑及二二八受難者群像,更設計手機遊戲APP,並串連全臺二二八事件歷史人權議題、地景及紀念館所,鼓勵觀眾透過展覽,思考該地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意義與特性,藉以剖析歷史行為與網路標註在形塑公共意識與身分認同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城市記憶與居民參與、人權地景等議題。
本次特展主視覺為一個帶著淚珠的座標圖像,象徵標註二二八歷史,而悲傷的淚水,會有轉變為清晨朝露的一天,讓深刻的記憶為我們帶來光明的希望。另外,本展更借用時興的社群媒體及當代藝術語彙,讓參觀民眾更理解歷史空間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藉此深化城市記憶與公民參與的交織連結。
本展主要分為「二二八史蹟經緯座標」、「二二八史蹟前世今生」、「二二八事件消失的受難者群像」、「全台二二八紀念碑及公園館所」四大單元。為響應並延續國家人權博物館「歷史記憶與藝術介入」的創意做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特別邀請了四位藝術家參與此次「標註‧記憶—二二八人權特展」,包括田倧源的〈GOING UP〉、詹喬鈞的〈自由門〉,還有米奇鹿的〈馬場町沒有馬〉曾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不義遺址的示範展,而蔡坤霖的〈銘刻史記〉雕塑系列則是首度展示。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是歷史記憶與人權教育的重要工程,需要更多元的敘事和再現方式來激盪思考,藝術介入即是非常有力且純粹的呈現,希望能因此觸動觀眾記取歷史、珍惜民主、關心人權,一起加入「標註」、「記憶」的行列。
特展開幕當日邀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楊振隆、台灣二二八關懷協會會長潘信行、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館長張弘毅、鄉土教育中心主任張欽鵬,及長期進行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調查的文史工作者潘小俠、二二八紀念館諮詢委員、二二八事件受害者暨其家屬等各界代表出席,二二八紀念館蕭明治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本次展覽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了解二二八事件,同時傳達標註歷史有多元的呈現方式,讓更多人關心二二八事件,也讓二二八事件能夠長遠的被記意。同時,現場請來悅音樂團演奏台灣民謠組曲〈淡水暮色〉、〈思念故鄉〉、〈月夜愁〉、〈雨夜花〉和〈安平追想變奏曲〉,以曲寄情,致上思念和記憶之意。
本展覽期間安排五場人權工作坊活動,前導活動「記憶標註─1947的大稻埕」已於11月29日舉辦,由共生音樂節總召葉芊均帶著大家實地走讀二二八史蹟,看見1947年的大稻埕所承載的歷史時刻;12月將由不義遺址研究者張維修主講「空間標註─遺址調查與歷史重現」;2021年1月有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秘書蔡喻安帶領工作坊「社群標註─議題行銷的多樣性與操作演練」;2月則邀請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導覽辦公室組長游婷雯帶領工作坊「一步一步行─從零開始規劃小旅行路線」;3月將舉辦「不義遺址空間歷史推廣企劃示範巡迴展」策展人詹子琦主講「歷史的藝術性─藝術如何介入歷史展演」,講師陣容堅強、主題多元且具實用性。
二二八歷史的真相猶待釐清,需要更多的挖掘。部分史蹟因都市改建,已經消失或轉換舊有面貌;也有部分史蹟猶存在生活場域之中,卻未曾受到關注。此外還有更多隱身於城市裡的事件發生地點。標註歷史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敘事和呈現,而且還需要持續的關注和深刻的理解,二二八事件才能被長遠的記憶。希望藉由本展,能觸動觀眾記取歷史、珍惜民主、關心人權,一起加入「標註」、「記憶」的行列。相關特展訊息及工作坊活動可至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官網或臉書查詢。
特展訊息
展覽期間自2020年12月4日至2021年3月14日,位於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B1特展室,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相關訊息請至官網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臉書官方粉絲頁「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或請電洽(02)2389-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