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4學年度育藝深遠音樂會 — 當「電影」戀上「交響樂」

音樂是一種無法實體觸摸的藝術,但它透過聲音來影響人們的情緒,使人感情更加豐沛。音樂可以讓人哭、讓人笑、讓人連結腦海中的影像,帶出許多深藏於心中的記憶,亦使培養人們對周遭環境的音響敏銳度增加。這些好的元素特質,在在證明音樂在電影中是不可或缺的。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以管弦樂團之姿,除了介紹給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管弦樂團中不同的樂器與聲部之外,更期待透過影像與電影的畫面來引導孩子們提升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電影音樂,打從默片時代就曾出現,講究一點的電影公司會連同影片膠卷一起,把定版曲譜派送到電影院,由電影院常駐的豪華大樂團現場對著銀幕演奏,或由電影院專屬的風琴師,一邊在琴上演奏,一邊利用風琴的功能作出各種音效。普通一點的,則由電影院專屬的鋼琴師、提琴手等等,現場自由發揮;或者更廉價一點的,搬台留聲機,墊一點背景音樂。

進入聲片紀元,音樂、電影更不可分,是這項工業裡最重要的環節。因為不是拿得動攝影機,就能透過這個媒體講故事。電影音樂需要技術、需要創作音樂的技能、需要電影敘事的知識——當然,戲劇美學、內涵、品味、音樂史的常識這些無從測量的基本要求,也都是必備元素之一。

電影音樂的類型,基本上和電影類型是符合的,大致可分為:劇情、喜劇、動作、史詩、科幻、驚悚、恐怖、懸疑、犯罪和卡通動畫片等。配樂的用法,從小編制的古典重奏樂團到大編制的管弦樂團、從爵士三人組到爵士大樂團、或從一人獨 唱到百人大合唱不等。

電影業界曾有流傳這麼一句口頭禪:「戲不好,音樂救」,殊不知一部不好的電影,不可能孕育得出好音樂,而一部可能精采的電影,卻很容易因為配樂不佳而徒留遺憾。可見音樂有多麼的重要,音樂能襯托、能填補、能凸顯、能遮掩,它能暗示、能明指、能預告,既然「攝影機是筆」,那攝影機沒能拍到、或不願勾勒的「不寫之寫」,恰好是音樂(包含「靜默」,如同樂譜裡的休止符,也應算是「音樂」的一環)最能表現的發揮空間。

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戲不好,音樂救」的「救」字,還是有它值得玩味的地方。一部平凡的作品,很可能由於配樂把作品裡所缺少的靈魂補齊,從而提升成為上品傑作,影史上著名的《愛的故事》(Love Story),便是一例;青澀的男女學生戀愛故事,因為那首主題鋼琴曲的催化,而顯得魅力四射,整首曲子連轉帶收,把行將失控的浮躁濫情調整成為深情款款;它擴增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觀眾能感同深受地,從男主角奧利佛的角度去體會這場刻骨銘心的愛。

「育藝深遠-教育與藝術結合方案」力行文化素養向下紮根之理念,透過教學活動及樂器演奏示範,讓臺北市的國小五年級學童都有機會聆賞音樂之美。

曲目:
1. 比才:《卡門》
2. 柴可夫斯基:《天鵝湖》
3. 拉羅‧西夫林:《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主題曲
4.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
5. 亨利‧曼西尼:《頑皮豹》動畫主題曲
6. 約翰‧威廉斯:《印地安納瓊斯》系列電影主題曲
7. 貝多芬:第五號C小調交響曲《命運》
8. 奧芬‧巴哈:康康舞,選自《天堂與地獄》
9. 莫札特:《嬉遊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10. 柯特比:《波斯市場》
11. 卡洛斯‧蓋德爾:《女人香》電影主題曲
12.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