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稻的故事」六個字印在臺灣大學校內一幢木製小屋的門簾上,要告訴造訪或經過此處的每個人,我們最常吃到的黏性與產量皆高的「蓬萊米」,在這裡誕生的故事。

這幢由臺灣杉蓋成的木屋,目前由臺大農藝系負責管理與經營,最早曾隸屬於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與後來的帝大附屬農林部。研發出蓬萊米的磯永吉先生,在這三間校系都曾經任教,主講熱帶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教室」。

任職期間,磯永吉與同伴末永仁投入稻米的育種研究,常在這間小屋商討如何改良稻作,並在 1925 年成功研發出「蓬萊米」,自此改變了臺灣農業的面貌,也讓農民收益大幅的增加。二戰結束後,雖然同樣的校園掛起不同的國旗,磯永吉教授因其專長被留在臺灣,並持續在小屋中教育新一代的學生,長達十二年後才回到日本。

小屋在日復一日的使用中漸漸破損,原本面臨拆除的命運,所幸被學生發現教授遺留的珍貴手稿,以及各式紀錄和調查書,讓此處進一步成為農學史研究和展示的重鎮,也得以被指定為古蹟保存。時至今日,臺大農藝系師生接續進行以「種子檢查」為主的各種研究,來紀念這一位貢獻良多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