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許多臺北市⺠聽到古亭,腦中想起的可能是捷運站外⾼樓林立的和平⻄路,但是,只要從和平⻄路⼝多轉兩個彎,就可以走上晉江街。不同於和平⻄路的繁華喧鬧,晉江街旁的⺠宅都在四、五層樓上下,更少有嘈雜的⾞聲⼈聲。⽽走進晉江街的巷弄裡,則會遇⾒⼀間奉祀⼟地公的廟宇,名叫福德爺長慶廟,廟後⽅的古榕樹腰圍粗達⼗公尺,樹齡據信已超過兩百五⼗歲,樹下則常有社區居⺠聚集,談天說地。許多⼈不知道的是,這間廟宇其實才是歷史上「古亭庄」的中⼼,是清領時期福建泉州移⺠開墾時所建。古亭庄原先的聚落規模並不⼤,是因為瑠公圳等⽔圳開鑿,先推動景美⼀帶開發,連帶使得鄰近的古亭⼈數也逐漸增多,⽽這座廟宇,就是這些開墾者信仰的中⼼。同時,這座廟宇更是族群合作、共⽣的證明。⼆次⼤戰後,桃⽵苗⼀帶許多客家⼈遷移⾄臺北,有不少落腳古亭,他們所組成的「伯公會」也積極參與了長慶宮的修葺、祭祀。此外,有⼀批外省移⺠原先被安置在南機場地區,他們的⼦女長⼤後,有⼀些也選擇在鄰近的古亭購買房產,也因此成為長慶廟的信徒——所有此地的居⺠,不分族群,都可以在古榕樹下獲得遮蔭,到長慶廟尋求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