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頒獎典禮於9月20日假臺北君悅酒店舉行,本局於2020-2021年完工驗收的「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愛國東路3號修復工程」、「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宿舍(昆陽街185號)修復工程」榮獲「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市定歷史建物牯嶺街小劇場修復工程」榮獲最佳環境文化類優質獎,並由局方代表領獎,國家卓越建設獎(FIABCI-Taiwan Real Estate Excellence Awards)是由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主辦的獎項,開辦至今已連續辦理16屆,為臺灣年度建設的最高榮譽,也是國內建築業界的重大盛事。本局三項文化資產修復工程獲獎,足見本市文資保存工程成績備受專業肯定。
歷史建築「愛國東路3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附屬官舍群的高階官舍建築,與金華街的日式宿舍建築群,共同見證臺北監獄官舍群的發展歷史。監獄官舍為少數在臺北城外的官舍,是1895年起日本政府在臺北城外展開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計畫,為城外都市化的重要建設構成,周邊整體環境極具歷史價值並呈現地方發展特色,本修復工程採日治時期原貌修復為原則,修復建物漏水及壁體損壞等問題,同時配合再利用設施及後續使用,進行整體空間與設備的規劃與建置,以保存活化概念延伸空間經營與情境的形塑,未來將整合鄰近生活圈內的資源和社群發展,持續推展文化與藝文展演等活動,彰顯文化資產的價值達成保存活化再利用之目標。
「松山療養所」成立於1915年,前名為錫口養生院,系見證臺灣肺結核療養歷史的場域。「松山療養所宿舍」(昆陽街185號)約於1935年興建,建物形貌保留完整,主入口屬於洋式風格,入口處的獨立柱以洗石子做為基礎並放入卵石裝飾,同時以幾何花紋的地紋雕進行裝飾雕刻;而應接室天花、木柱、通氣窗、風呂格窗、廁所牆面等處則運用大量藝術雕飾裝飾風格。建物車寄、玄關、應接室等空間均保留了日式建築原有的特色及風貌。松山療養所宿舍原權管單位為衛福部胸腔病院,惟因產權複雜致荒廢多年,201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由本局積極向權管單位辦理無償撥用,投入約3,100萬元經費並歷經兩年半的設計修復後,回復松山療養所宿舍原先的建築風貌,未來本局將延續松山療養所的歷史脈絡,以「藝文療癒」為定位進行有效活化再利用,並結合鄰近場館「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串聯區域文化脈絡,為南港地區打造一處新藝文療癒休憩空間。
牯嶺街小劇場原址於1906年建置木造房舍做為官舍使用。國民政府1945年接收後,是為臺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並於1954年改/擴建完成為三層樓建築體。1995年,「中正二分局」遷至重慶南路與南海路的現址,原址經藝文界人士奔走爭取,臺北市政府乃於1996年將該址規劃為藝文劇場。至1998年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將「中正二分局小劇場」委託民間藝文團隊營運管理,為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之表演場所,亦為臺北市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2014年4月8日,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牯嶺街小劇場為「歷史建築」。2018年辦理牯嶺街小劇場修復工程,包含建物的復原、整體防漏工程、無障礙設施(包含增設電梯)。另外也進行劇場設備更新,包含一樓座席換新、燈光器材升級等,已於2020年重新啟動,具體落實成為人文藝術共生與融合的創意據點。
臺北市作為全國擁有最多文化資產的城市,持續挹注大量人力與資源,以保存維護文化資產,本次獲獎對於未來持續推動文資保存與歷史空間再造等業務層面上,實為極大鼓舞,今後本局亦將持續努力保存推廣本市文化資產,讓全民共同瞭解臺北市擁有的城市文化脈絡。
歷史建築「愛國東路3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附屬官舍群的高階官舍建築,與金華街的日式宿舍建築群,共同見證臺北監獄官舍群的發展歷史。監獄官舍為少數在臺北城外的官舍,是1895年起日本政府在臺北城外展開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計畫,為城外都市化的重要建設構成,周邊整體環境極具歷史價值並呈現地方發展特色,本修復工程採日治時期原貌修復為原則,修復建物漏水及壁體損壞等問題,同時配合再利用設施及後續使用,進行整體空間與設備的規劃與建置,以保存活化概念延伸空間經營與情境的形塑,未來將整合鄰近生活圈內的資源和社群發展,持續推展文化與藝文展演等活動,彰顯文化資產的價值達成保存活化再利用之目標。
「松山療養所」成立於1915年,前名為錫口養生院,系見證臺灣肺結核療養歷史的場域。「松山療養所宿舍」(昆陽街185號)約於1935年興建,建物形貌保留完整,主入口屬於洋式風格,入口處的獨立柱以洗石子做為基礎並放入卵石裝飾,同時以幾何花紋的地紋雕進行裝飾雕刻;而應接室天花、木柱、通氣窗、風呂格窗、廁所牆面等處則運用大量藝術雕飾裝飾風格。建物車寄、玄關、應接室等空間均保留了日式建築原有的特色及風貌。松山療養所宿舍原權管單位為衛福部胸腔病院,惟因產權複雜致荒廢多年,201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由本局積極向權管單位辦理無償撥用,投入約3,100萬元經費並歷經兩年半的設計修復後,回復松山療養所宿舍原先的建築風貌,未來本局將延續松山療養所的歷史脈絡,以「藝文療癒」為定位進行有效活化再利用,並結合鄰近場館「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串聯區域文化脈絡,為南港地區打造一處新藝文療癒休憩空間。
牯嶺街小劇場原址於1906年建置木造房舍做為官舍使用。國民政府1945年接收後,是為臺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並於1954年改/擴建完成為三層樓建築體。1995年,「中正二分局」遷至重慶南路與南海路的現址,原址經藝文界人士奔走爭取,臺北市政府乃於1996年將該址規劃為藝文劇場。至1998年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將「中正二分局小劇場」委託民間藝文團隊營運管理,為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之表演場所,亦為臺北市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2014年4月8日,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牯嶺街小劇場為「歷史建築」。2018年辦理牯嶺街小劇場修復工程,包含建物的復原、整體防漏工程、無障礙設施(包含增設電梯)。另外也進行劇場設備更新,包含一樓座席換新、燈光器材升級等,已於2020年重新啟動,具體落實成為人文藝術共生與融合的創意據點。
臺北市作為全國擁有最多文化資產的城市,持續挹注大量人力與資源,以保存維護文化資產,本次獲獎對於未來持續推動文資保存與歷史空間再造等業務層面上,實為極大鼓舞,今後本局亦將持續努力保存推廣本市文化資產,讓全民共同瞭解臺北市擁有的城市文化脈絡。